關於民國時期的金條

來源:生活大全幫 2.15W

關於民國時期的金條

民國的時期,一根一兩金條大概可折為30塊銀元,此時黃金有非常強的購買力。

民國初年,世界各國已經開始採取金本位制度,黃金交易頻繁,而上海金市的黃金交易量僅次於倫敦和紐約,是世界第三大金市。1935年,國民政府實施的法幣政策中規定,凡持有黃金、白銀現貨者應向國家銀行兑換法幣,抗戰初期國民政府的黃金政策,不外乎收兑黃金以防止黃金外流、充實法幣和抑制通貨膨脹,抗戰後期採取的是拋售黃金與黃金儲蓄並用政策,以穩定幣制,內戰時期則由於通貨急劇膨脹,被迫再度鑄造金條。

在中國歷史長河中,黃金被稱為上幣,主要用於大宗交易或收藏,流通狀況多見於史書。最早出現的黃金貨幣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郢爰,至西漢出金餅、馬蹄金等,再到後來的各類金錠金條等等,由於黃金材質特殊稀少,可以有效的穩定市場經濟及貨幣流通,因此頗受執政者歡迎。

熱門標籤